当前位置:主页 > 新闻动态 >

在线客服


400-019-7717

电话:0512-66058716
电话:0512-66058956
电话:0512-66056577
传真:0512-65687357
邮箱:baoyt@byttest.com

2015值得关注的5大技术

发布时间:2015-01-09    作者:苏州宝昀通

2014年末,《Nature Methods》杂志将年度技术授予了激光层照荧光显微技术)。同时,杂志也介绍了2015年值得关注的技术,包括DIA质谱、微小晶体的结构、深度成像以及新一代CRISPR等。
 
      2015值得关注的技术之一:激光层照荧光显微技术
 
      激光层照荧光显微技术能以很高的3D分辨率,长时间对生物学样本进行温和成像。这一技术结合高速相机,足以捕捉细胞或亚细胞水平发生的动态。日前,《Nature Methods》杂志将这个低光毒性的快速三维成像技术评为了2014年的年度技术。
 
      激光层照荧光显微技术的基本原理很简单,它不像宽场或共聚焦显微镜那样照射或扫描整个样本,而是用薄层光从侧边照射样本,然后从样本的上部或下部检测荧光,激发光路与检测光路垂直。激光层照荧光显微镜激发一个层面上的荧光基团,一次成像一个面,这种技术不仅大大降低了光毒性,还提高了长时间成像活样本的能力。
 
      Light-sheet技术始于一百年前,原本是用来成像胶体的。后来,Ernst Stelzer等人用这一技术成像了荧光标记的活斑马鱼胚胎,Light-sheet技术由此重新焕发了活力。Stelzer在本期Nature Methods杂志上撰文,介绍了这一技术的起源、原理和应用潜力。
 
      激光层照荧光显微技术的崛起,离不开荧光蛋白和转基因标记的发展。实际上,只有物理学、生物学等多个领域进行跨学科合作,人们才能充分挖掘出这一技术的潜力。随着商业化仪器的不断推出和升级,相信激光层照技术将为我们揭示以往难以想象的生物学细节。
 
      2015值得关注的技术之二:DIA质谱
 
      传统的蛋白质组学采用数据依赖采集(DDA)策略,将蛋白质样品消化成肽段,离子化并通过质谱进行分析。在全扫描质谱图中,高于噪音的肽段信号被选择性裂解,产生随机(MS/MS)质谱,能够与数据库中的图谱相匹配。尽管这种方法非常强大,但它随机抽取肽段进行裂解,总是偏向于那些信号最强的峰。因此,低丰度肽段的定量仍是挑战。
 
      早在两年前,《Nature Methods》就将年度技术颁给了靶向蛋白质组学技术。在最成熟的定向分析技术——选择反应监测(SRM)中,质谱仪能非常灵敏地检测到特定肽段,具有高的定量准确性。然而,这种方法并不适合于发现型的应用。
 
      因此,蛋白质组研究界如今将目光集中在数据非依赖采集(DIA)上,它在理论上综合了DDA和SRM的优势。在DIA分析中,指定质荷比(m/z)窗口内的所有肽段都经过裂解;分析重复,直至质谱仪覆盖整个m/z范围。这实现了准确的肽段定量,而不限于分析预先定义的肽段。
 
      尽管DIA的概念早在十年前就被引入,但直到最近开发出一些实际的DIA应用,它才重新点燃了人们的兴趣。蛋白质组学领域的许多科学家都看到了DIA的潜力,认为它有望解决DDA所面临的问题,但其他人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。《Nature Methods》的编辑AllisonDoerr认为,也许DIA还需要进一步应用到更具挑战性的生物问题,才能展示它的优势。
 
      2015值得关注的技术之三:深度成像
 
      要全面了解器官或组织的结构和功能,最好是在其完整状态下进行研究。正因如此,透视器官深处一直是生物学家的一大梦想,现在能实现这一梦想的技术已经触手可及。
 
      一般来说,要对不透明的生物样本进行深度成像是非常困难的。为了克服这个问题,人们开发了许多“透明化”方法。CUBIC、iDISCO和PACT都能使固定样本的组织透明化,并且保留荧光标记的信号。这样的技术将会渗透到多个领域,为人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。(延伸阅读:Cell:透明小鼠实现系统生物学终极梦想)
 
      不过,上述透明化技术并不适合活体样本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减少样本的光散射和提高透明度。举例来说,我们可以使用非线性激发(比如双光子显微镜)或者近红外光成像,近红外光在生物组织上有较深的穿透能力。最近人们还开发了遗传学编码的近红外探针和纳米颗粒,特别适合非侵入性的癌症研究和活细胞追踪。更长波长的成像技术,将实现更深的组织穿透。
 
      2015值得关注的技术之四:微小晶体的结构
 
      大家都知道,通过X射线衍射确定原子结构时,首先你得有大的、结构良好的蛋白质晶体。这说来容易做来难。许多蛋白质,尤其是膜蛋白,无法形成大的晶体,往往形成纳米或微米大小的晶体。在几年前,这种微小的晶体基本上被认为是没用的,因为在衍射数据记录之前它们就会受损。不过,新的技术如今也能从这些晶体上获得高质量的数据。 
 
      一种方法是飞秒X射线晶体学,其中微小的晶体涌入飞秒脉冲的路径,这些脉冲来自极其明亮的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(XFEL)。X射线的脉冲非常快,因此在晶体被破坏之前就能收集衍射图像。自2011年引入这项技术之后,它经过快速发展,并不断扩大应用范围。
 
      2014年,这项技术带来了新的结构和见解,并不断改进将微小晶体引入XFEL光路以及数据分析的方法。去年,亚洲地区唯一拥有XFEL的研究机构——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发表了一些生物学成果。而在未来几年,德国和瑞士XFEL设施的建设也有望完成。   
 
      2015值得关注的技术之五:新一代CRISPRs
 
      当人们提到所谓的使能技术),类似印刷机的发明,或者麻醉药的发现就会浮现在我们脑海中。而对于科学家来说,CRISPR-Cas9系统就是这样一种系统。
 
      这种细菌免疫系统能通过将病毒DNA中的短重复片段整合到细菌基因组中,来抵抗病毒。当细菌(或其后代)第二次感染病毒的时候,这些重复序列就能通过一种核酸酶靶向侵入的互补DNA,并摧毁它。
 
      2013年几个研究组就利用了这一系统编辑真核生物基因,随后看到在不少应用中CRISPRs迅速崛起,多个不同物种都实现了基因组中基因删除和插入,激活或抑制基因转录。但是随着这一系统越来越受欢迎,关于其特异性和有效性的质疑也越来越多。
 
      如何提高导向RNA(gRNA)的特异性是一大问题,这种RNA能将Cas9核酸酶带领到基因组目标位置,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建议切断gRNAs(Nature子刊:巧解基因编辑脱靶问题),减少脱靶问题,而且不影响靶标活性,而另外一个研究组则建议更长一些的gRNAs。
 
      这明显是有些自相矛盾的建议,前者的研究人员指出只是简单截短了gRNA靶标区域的长度,结果发现在之前检测到的脱靶位点,脱靶突变都大幅减少,与全长gRNA相比,一些位点的突变频率甚至减少了5,000倍以上。重要的是在靶向它们的预定目标DNA时,这些缩短了的gRNA(称为tru-gRNA)与全长gRNA同样有效。而后者则发现选择合适的靶标序列,优化gRNA和Cas9,就能避免或者减少脱靶突变的出现。另外一个问题是如何筛选脱靶,以及中对于研究的影响有多少。可以验证gRNAs错配候选位点的方法也许会错失一些关键的剪切位点,而且全基因组测序也不是非常有效,目前我们需要一种敏感且无偏差的方法,来标记Cas9靶标位点,并令它们能在整个基因组中被识别出来。
 
      其它的令这一系统特异性更强的方法还有,用配对替换切口酶(nickases)替换Cas9核酸酶(前者每次只能切断DNA一条链),或者将Cas9突变融合到Fok1这种需要催化激活的核酸酶中去。此外,通过来自不同物种的Cas9也能增加靶向多个位点的灵活性,进一步改善Cas9-gRNA复合物的传递系统,也有助于增加效率。
 
      尽管Cas9潜力无限,但是这还是一种细菌的蛋白,对于一些应用,尤其是临床上的应用来说,还需要寻找真核生物核酸酶进行替换。对于植物来说,一些Argonaute核酸酶能通过小RNAs靶向DNA,这也是基因组编辑可以考虑的一个方向。